2025年8月15日是第三个全国生态日,也是“两山”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日子。在“双碳”目标引领下,绿色金融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之一。
对于扎根地方的农村中小银行来说,发展绿色金融既是响应国家战略的必然要求,亦是实现自身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。
在受访者看来,“两山”理念强调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,为银行业指明了绿色发展方向。对于农村中小银行而言,这一理念能促使其调整业务结构,从传统高污染、高耗能产业信贷转向支持生态农业、清洁能源、乡村旅游等绿色产业,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,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共赢。
近期,记者在广西多地采访时了解到,金融活水正持续向“新”向“绿”,成效与挑战并存。
立足地方 促绿色产业发展
“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”。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,广西为绿色金融实践与发展提供了广阔沃土。
在广西秸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门口,只见一辆辆卡车陆续把捆扎好的秸秆运往企业处理。
为实现环保和助农的“双赢”,广西北海市银海区大力推广秸秆的回收利用,并成功引进了该公司,共同推进“疏堵结合”,通过科技创新将秸秆转化为优质能源,实现秸秆变废为宝。
“前期的资金已经投入到项目建设和装修中,大量运营资金都被占用了,导致我们目前流动资金比较紧缺,但资产不足想要办抵押贷款又难办。”谈起运营,广西秸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说。
北海市区联社广东路分社上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,针对该企业“轻资产、重流量”的特点,创新服务机制,通过合理放开风险敞口,以信用担保方式为企业授信200万元,快速解决企业无有效房产抵押“融资难”的困境。
事实上,真正做到快速解决客户“需求急”的问题非一日之功。“近年来,北海市区联社以推动区域绿色金融为己任,建立健全绿色信贷服务流程,创新服务机制,加大信贷投放力度,持续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和产业绿色化转型。”北海市区联社党委书记、理事长黄文波表示。
农村中小银行根植县域,而县域是“绿水青山”的主要承载地,也是“金山银山”的转化主战场。在众多受访者看来,绿色金融与县域核心任务的融合,关键在于“精准滴灌”——让金融活水跟着生态需求走、围着产业转型。
“‘两山’理念让我们明确,金融服务不能只看短期经济效益,更要立足‘生态兴则产业兴’的长期逻辑,把支持生态保护、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作为核心使命,实现‘生态美’与‘百姓富’的共赢。”广西百色右江农村合作银行党委副书记、行长高玲告诉《农村金融时报》记者。
高玲举例说:“我行支持百色市右江区大禾公司建设2000亩高标准辣椒种植基地,通过‘水稻——辣椒轮作’模式减少土地污染,同时引入水肥一体化、无人机病虫害监测等技术,既提高了农产品品质,又降低了农药使用量。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鲜辣椒1200万斤,带动周边5个村集体增收。这生动诠释了金融赋能传统产业绿色转型,推动‘生态价值’向‘经济价值’转化。”
同样,在广西上林农商银行党委宣传部部长韦汉宾看来,绿色金融与县域核心任务的融合需聚焦“生态资源转化”与“产业绿色升级”。针对县域传统农业(如化肥依赖型种植)、小型加工企业(如木材粗加工),通过绿色金融产品,支持其采用环保技术(如有机肥替代、木材循环利用),推动“高碳产业”向“低碳价值链”升级。
环江地区特色农业资源丰富,是广西第三大林业县。“我社聚焦绿色金融提质增效,通过绿色信贷推进‘建圈强链’赋能增效支持绿色产业向生态化、规模化、品牌化方向转型升级。”据环江农信社理事长杨正勇介绍,在支持小微涉农企业、专业合作社、家庭农场、个体农户等主体实现绿色转型方面,该社推出了一系列绿色普惠金融产品,同时根据不同主体的经营特点和资金需求,设置了合理的贷款额度、期限和利率。
直面困难 逐“绿”而行
农村中小银行独特优势在于“地缘深、响应快、接地气”。
“我行根植县域,贴近基层,了解本地生态资源和相关产业的痛点,能够更精准地满足本地绿色发展的金融需求;同时作为独立法人机构,决策链条短,针对绿色项目能够快速审批,避免大型银行流程冗长的问题。”除优势外,广西柳江农村合作银行党委书记罗邦献表示,发展绿色金融,农村中小银行仍面临着不少挑战,如绿色项目识别难度大、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、绿色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。
韦汉宾坦言,银行自身既懂金融又懂生态评估、碳核算的复合型人才稀缺,影响绿色项目的风险判断和产品设计。
“绿色项目往往具有投资规模大、建设周期长、风险相对较高的特点,而目前县域内缺乏完善的风险分担机制,如政府性担保机构担保能力有限、保险机构参与度不高、风险补偿基金规模较小等,一旦项目出现风险,农信社将承担较大损失,影响其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积极性。”杨正勇说。
在高玲看来,当前县域绿色金融发展面临三大瓶颈:一是项目周期长与银行短期收益的矛盾(如林业项目回报周期长达10年以上),存在融资期限错配问题;二是贷款主体对绿色产业的认知度和接纳度不高,许多农户和小微企业对绿色转型的长远价值认识不够,更倾向于短期盈利项目,对绿色信贷的需求主动性不强;三是生态价值变现机制不健全,县域生态资源(如林地碳汇、农田生态价值)的量化评估缺乏统一标准,导致其经济价值难以转化为信贷增信依据。
针对以上困难和瓶颈,“我们积极建立与高校生态专业、金融专业合作,定向培养‘绿色金融专员’,同时,邀请外部环保机构专家担任顾问,定期为员工培训生态评估知识。”韦汉宾表示,不仅如此,该行还在内部设立绿色金融创新奖励基金,激励员工研究绿色产品。
杨正勇表示,环江农信社推动风险分担机制建设,积极向当地政府汇报,争取支持,推动建立完善的风险分担机制。在“党建+供应链金融”模式中,河池市小微企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发挥政策性担保机构作用,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担保支持,就是风险分担机制的有效探索,降低了环江农信社的授信风险。
“针对相关贷款主体,我行量身定制贷款方案,允许项目在前两年只还利息、第三年起分期还本,匹配项目收益周期;并争取央行‘支农支小再贷款’支持,通过获得低成本、长期限的资金,降低期限错配风险。”高玲说。
高玲表示,针对贷款主体,该行以长期开展的“金融夜校”为抓手,结合各类入户宣传活动,开展案例宣讲、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普及绿色转型的好处;积极与各级政府、各相关部门及村委、村集体小组合作,对参与绿色转型的主体给予“信用加分”,增强其积极性。与此同时,联合第三方生态评估机构、县林业部门,对林地、湿地等按“生态功能+经济收益”双维度评估,形成可用于信贷的“生态价值评估报告”,积极探索“碳汇交易+信贷”模式,将碳汇收益纳入还款来源。
(通讯员刘昆宁、彭钰恒、周叶、顾哲伦、潘丽馨对本文亦有贡献)配资炒股网站选择配资
配资开户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